文化快餐和知识付费的思考

图片[1]-文化快餐和知识付费的思考-田心资源

一说“知识付费”,我便常常想到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之说。心下并不能准确说明这么联想下的关联逻辑,但总觉得“知识付费”这事儿是个坑,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。

或许有人说,知识付费了,才知道心疼,才会认真对待知识获取这事儿——这是供给方貌似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关于“付费”这事给出的逻辑,是理性的消费心理逻辑(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的逻辑是“占便宜”心理?),似乎有点道理。

振振有词的同时,供给方便有了更大动力去切割知识,以便在识别出每个知识组件(模块)的“(商业)价值”的基础上合理定价,从而实现最大化利润——不是那谁(菲利普·科特勒)说过类似“每多细分一块便多一分利润”的理念嘛——这是商业逻辑,也是通的。

图片[2]-文化快餐和知识付费的思考-田心资源

然而,需要思考的是:在啥事都得“赶”的时代,上述商业逻辑中的“商业价值”,其确认须是即时或至少是短时见效、立竿见影的,才能让消费者对“知识”这一产品产生信任,进而产生(持续)支付行为,由此使供给方尽快实现“知识/产品”价值的回流。

于是,市场推手下,知识乃至于文化由此快餐化,且益发地快、益发地快了……

可是,问题产生了:“有用”评价中“时间”维度日益被压缩——知识于是越来越碎片化、即用功能化属性越来越突出。我不知道那些“付费”者是不是“知”的越来越多,但一望而去,“识”确乎越来越少了!

图片[3]-文化快餐和知识付费的思考-田心资源

文化快餐吃多了,大多数人不再思考、也不会思考了。当然,好吃文化快餐这一口的,常常有先验的思考惰症,心理上又觉得:江湖行走,总得有点文化才行。行动上又不愿意花气力,于是文化快餐就有了蓬勃的市场。

跟所有的快餐差不多,文化快餐常常也是以重口味入手,摘出最易入口、最具刺激性、第一口感最爽的给你,所以短平快、碎片化、局部化,没了前因后果、也没了前提与环境,你只管喜滋滋地提着一条类似公理、法则的结论而归,以为得了锦囊妙计、灵丹妙药,结果操作起来,不是进展不下去就是错误百出,更别说入了歧途而渐行渐远,比如:网上各种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各种法宝,却从来忽略家长本身的觉悟是教育孩子的前提,脱离了这个前提,一些所谓“育儿法宝”,无用倒是其次,有毒才真的可怕。(2023.01.05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
分享
评论 抢沙发
tianxin的头像-田心资源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